Friday, 7 December 2012

很遗憾,莫言不够格,且丢人太甚

  很遗憾,莫言不够格,且丢人太甚。

  携带一个跳梁小丑般的以所谓“诗人兼好友”身份陪同的地级市官员已经令人作呕(令我想起读书后期大量由官员所作的滥竽充数的文章,以及王立军教授转型学术横跨数领域与李昌钰瞬间成为老友),到了瑞典不仅偏要装出硬气的做派,断然拒绝回答记者关于刘晓波的提问,居然还将新闻审查与污蔑诽谤混为一谈,极力为审查制度辩护。如此一个标榜自己“从来都喜欢独往独来”的人,却又在体制内屈从妥协十余年、与文化对口官员沆瀣一气,令人无法心生敬意。在法兰克福随队一同离场时他独往独来的风骨荡然何存呢。

  没有完整读过他的长篇,但很怀疑他的一些作品是否真有那么经典。从读过的文字及其言行看来,我感觉此人怯懦窝囊又歇斯底里,出于现实考虑活得极其虚伪,不够真诚坦荡,生活与创作植根于物质,从未能够做到摆脱历史时期、个人经历、社会条件的禁锢,并且愧对一个作家应有的品格与良知。一言以蔽之——昧着良心苟活于世,缺乏崇高境界。与真正的世界一流作家无法相提并论,这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体制内的storyteller罢了,正如其本人所自定义的。

  很多人就天真地以为诺贝尔文学奖仅是且本应仅是纯粹的对于作家文学造诣的认可,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从来没有任何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很多人就傻到确信只要文学作品出色便够格获奖,不该要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具备任何政治立场或观念。

  这个社会太糟糕了,人类文明尽管已经飞速发展到如此高深,但民众的普遍素质依然无比低劣,我现在根本想不出一个基本的世人会全部无条件认可的价值底线已经倒退至何处了。

  不过在失望至极的同时,我想到一个虚构的类比。这整件事就好比德国纳粹时期有德国部队化学家合成了能与血红蛋白高效结合的气体,被希特勒用作毒气屠杀犹太人,发明者予以默许毫无异义,并继续在其手下进行生化研究。诺贝尔委员会为其授予化学奖并谴责希特勒暴行,发明者在一开始说过一次:“希望犹太人能健康地活下来,然后,我觉得犹太人完全可以做他们的生意,赚他们的钱嘛。”此后他拒绝再谈犹太人,面对记者的追问还大义凛然道:“我从来都喜欢独往独来,当别人胁迫我开发毒气的时候我从来不干,逼我表态支持犹太人的时候我从来不表态,这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态度。”德国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庆祝在具有德国特色的纳粹主义路线领导下化学科研取得突破性成就。

  鉴于对作者本人品性的一定了解,估计我后半辈子再也不会有兴趣拜读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这些著作了,也算幸事一桩。

Monday, 7 May 2012

自我阉割

今天twitter上有人说Out of Mao's Shadow的豆瓣条目被删除了,显然是由于书中出现的某个最近可以依法留学攻读法律的采访对象。这么久了还是这样,我觉得豆瓣的手法实在需要改改了。毕竟就连度娘这种婊子都不会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来搪塞你,如果你用中英文搜索这本书的话(“潘公凯 走出毛泽东的阴影”,“Philip P. Pan Out of Mao's Shadow: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 New China“ )。注意作者系哈佛大学毕业生,《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记者,这本书完全可以划入学术范畴内。

在豆瓣令用户愤慨的主要并非审查,而是与其他大型网站相比不合理的、更为严酷的自发审查。这不仅是用户体验问题,也明显体现出豆瓣作为一个网站处事技巧上的生硬拙劣,尽管说不好究其根源具体是个别负责人问题还是整个企业文化问题。如果上面有令,为何只逼迫豆瓣一家?如果没有,为何豆瓣如此自觉开始清理任何与CGC有关的条目?难道豆瓣首脑/审核人员从本质上与网监沆瀣一气么?

简短吐槽完毕说建议。简而言之,豆瓣需要与其他各大网站保持统一战线,别人不封的我也不封,大家都接到通知需要封的我先拖一阵,等别人都封完再下手,并且封可以,但要封得光明正大,依“法”审查。下手分手法与轻重,详细说来,豆瓣对于已有条目的审查据目测大约分三类,一是后台偷偷摸摸修改总评,多用于官方出品,避免太难看太丢人;二是直接暴力删除整个条目不留痕迹,一般是禁书禁片;三是删除封面/海报图,条目保留,多用于色情血腥内容 。

后台强制修改评分和柱状图分布的条目,建议干脆就直接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该条目总评未予显示”,倒也实在,省得理性用户在心里默算一堆mean, median, mode, SD之后依然觉得不对头各种纠结,感性用户为了一堆或许根本不存在的打三四五星的人悲观情绪暴涨感叹五毛占领豆瓣。豆瓣是以书影音条目为核心的。围绕条目,对用户最重要的是个人收藏和交流分享两方面。有些禁书要求压根不能出现,那无话可说。其余的某些不处于风头浪尖的边缘性条目,如果的交流分享鉴于国情不适宜有,那至少可以保证把个人收藏这另一方面尽量做好吧。收藏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全,方便管理查找。建议可以参考封闭社区的管理方式,条目页面显示与否由cookie决定,未注册用户搜索不显示此类条目,对于注册用户,同类条目收藏数量<200者搜索不予显示,这样可以基本避免吃饱了撑的来闲逛视察的以及新注册进来搅浑水的。提示信息可以借鉴豆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您所查找的条目未予显示”。

书有禁书,片有禁片,似乎唱片成为唯一的保留地,那我只用唱片收藏功能行了吧,结果隔三差五还删封面。比如随便打开一张色碾、血碾专辑,往往封面是没有的。想要上传,连上传功能都取消了,伤透心了好吗?真正的艺术作品因为形式看似极端被和谐,而各路令人作呕的小清新横行霸道。这问题也很好解决,为此类条目的封面或其他类似详情的显示与否设置门槛,只有贡献过条目信息的用户才可以察看自己以及其他用户提供的内容,其他用户看到的是和谐版。这样既保证了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继续清新,同时也满足了条目收藏者的正当需求。

刚才谈到学术,顿时又心生一计。豆瓣既然已经在读书笔记里整合了LaTeX,并且最近书店开张,可以借势高调进军学术界,直接通过API整合arXiv什么的,和卖书一起卖论文。主要目的是顺便宣布一个功能:学术类条目。新浪不是加V吗,G+不是不是搞page吗,别多想,不是让你们给小站搞认证……高调推出学术功能完全是为了向有关部门发出一个信号——给条目(主要是书和电影,鉴于目前唱片审查不严重)贴上学术标签是很大的保护。豆瓣可以在条目主页面加一个学术图标,提示语“这是一部学术作品,豆瓣鼓励您从新闻学领域出发进行建设性的学术探讨。旁边再弄个类似blogroll或者wikipedia entry页面上external links的栏目,列出已发表论文的参考链接等。

豆瓣目前在条目审查上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所下的功夫充分说明了你们完全具有这个技术实力和人力做得更好,只是选择了采取不甚人道的实施方案。毕竟事在人为,稍微多动点脑子,集思广益探讨一下,效果本可以好得多。大家都期望甚高,如果再这样下去不要说怒其不争,连哀其不幸的同情心也将丧失殆尽了。

Tuesday, 24 April 2012

After finals



记在onenote里一定会白写的。


  1. carwash, alignment, oil change, check tire pressure and brakes

  2. renew plate tags after annual inspection; update mailing address at DMV

  3. house cleanup

  4. do laundry

  5. one post of top10 each day

  6. threat/niko interview

  7. restructure bookmarks

  8. categorize library singletons

  9. collect all top recs

  10. finish digging blogs

  11. upgrade to i7 (in a month), test justin.tv and twitch.tv

  12. fresh install laptop

  13. finish portal 2, fallout 3, cod4mw3, elder scrolls 5, mass effect 3

  14. collect achievements in csgo, keep up with cspromod (DM beta and 1.09)

  15. stjude papers

  16. gather gre materials, grad school research

  17. read through astro-ph references on galactic outflow



读书和练琴这些事情哪辈子才能有时间做呢。

Monday, 27 February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