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May 2012

自我阉割

今天twitter上有人说Out of Mao's Shadow的豆瓣条目被删除了,显然是由于书中出现的某个最近可以依法留学攻读法律的采访对象。这么久了还是这样,我觉得豆瓣的手法实在需要改改了。毕竟就连度娘这种婊子都不会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来搪塞你,如果你用中英文搜索这本书的话(“潘公凯 走出毛泽东的阴影”,“Philip P. Pan Out of Mao's Shadow: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 New China“ )。注意作者系哈佛大学毕业生,《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记者,这本书完全可以划入学术范畴内。

在豆瓣令用户愤慨的主要并非审查,而是与其他大型网站相比不合理的、更为严酷的自发审查。这不仅是用户体验问题,也明显体现出豆瓣作为一个网站处事技巧上的生硬拙劣,尽管说不好究其根源具体是个别负责人问题还是整个企业文化问题。如果上面有令,为何只逼迫豆瓣一家?如果没有,为何豆瓣如此自觉开始清理任何与CGC有关的条目?难道豆瓣首脑/审核人员从本质上与网监沆瀣一气么?

简短吐槽完毕说建议。简而言之,豆瓣需要与其他各大网站保持统一战线,别人不封的我也不封,大家都接到通知需要封的我先拖一阵,等别人都封完再下手,并且封可以,但要封得光明正大,依“法”审查。下手分手法与轻重,详细说来,豆瓣对于已有条目的审查据目测大约分三类,一是后台偷偷摸摸修改总评,多用于官方出品,避免太难看太丢人;二是直接暴力删除整个条目不留痕迹,一般是禁书禁片;三是删除封面/海报图,条目保留,多用于色情血腥内容 。

后台强制修改评分和柱状图分布的条目,建议干脆就直接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该条目总评未予显示”,倒也实在,省得理性用户在心里默算一堆mean, median, mode, SD之后依然觉得不对头各种纠结,感性用户为了一堆或许根本不存在的打三四五星的人悲观情绪暴涨感叹五毛占领豆瓣。豆瓣是以书影音条目为核心的。围绕条目,对用户最重要的是个人收藏和交流分享两方面。有些禁书要求压根不能出现,那无话可说。其余的某些不处于风头浪尖的边缘性条目,如果的交流分享鉴于国情不适宜有,那至少可以保证把个人收藏这另一方面尽量做好吧。收藏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全,方便管理查找。建议可以参考封闭社区的管理方式,条目页面显示与否由cookie决定,未注册用户搜索不显示此类条目,对于注册用户,同类条目收藏数量<200者搜索不予显示,这样可以基本避免吃饱了撑的来闲逛视察的以及新注册进来搅浑水的。提示信息可以借鉴豆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您所查找的条目未予显示”。

书有禁书,片有禁片,似乎唱片成为唯一的保留地,那我只用唱片收藏功能行了吧,结果隔三差五还删封面。比如随便打开一张色碾、血碾专辑,往往封面是没有的。想要上传,连上传功能都取消了,伤透心了好吗?真正的艺术作品因为形式看似极端被和谐,而各路令人作呕的小清新横行霸道。这问题也很好解决,为此类条目的封面或其他类似详情的显示与否设置门槛,只有贡献过条目信息的用户才可以察看自己以及其他用户提供的内容,其他用户看到的是和谐版。这样既保证了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继续清新,同时也满足了条目收藏者的正当需求。

刚才谈到学术,顿时又心生一计。豆瓣既然已经在读书笔记里整合了LaTeX,并且最近书店开张,可以借势高调进军学术界,直接通过API整合arXiv什么的,和卖书一起卖论文。主要目的是顺便宣布一个功能:学术类条目。新浪不是加V吗,G+不是不是搞page吗,别多想,不是让你们给小站搞认证……高调推出学术功能完全是为了向有关部门发出一个信号——给条目(主要是书和电影,鉴于目前唱片审查不严重)贴上学术标签是很大的保护。豆瓣可以在条目主页面加一个学术图标,提示语“这是一部学术作品,豆瓣鼓励您从新闻学领域出发进行建设性的学术探讨。旁边再弄个类似blogroll或者wikipedia entry页面上external links的栏目,列出已发表论文的参考链接等。

豆瓣目前在条目审查上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所下的功夫充分说明了你们完全具有这个技术实力和人力做得更好,只是选择了采取不甚人道的实施方案。毕竟事在人为,稍微多动点脑子,集思广益探讨一下,效果本可以好得多。大家都期望甚高,如果再这样下去不要说怒其不争,连哀其不幸的同情心也将丧失殆尽了。

No comments: